暑期热土,青春飞扬。我省青年学子的足迹遍布改革的热土与振兴的乡村。他们以情景再现触摸历史温度,以专业创意激活文化传承,以乡音土语传递时代强音,在行走中感悟,在服务中成长。
7月15日,在小岗村“当年农家”土坯房内,十余名池州学院青年围坐在木桌前。桌上,是1978年小岗村集体土地承包到户的“大包干”契约复印件。一番交流后,他们在这份“生死契约”上齐齐按下红手印。
“按下手印的那一刻,我们仿佛线位村民向死而生、勇于改革的勇气与决心。”7月14日至18日,该校“筑梦小岗”调研实践团走进凤阳县小岗村,当回忆起这五天实践历程中印象非常深刻的那一幕时,小组成员左宗鹏兴奋地说。
五天时间,为进一步探索小岗精神,他们与严金昌等三位“大包干”带头人对话交流,走进“大包干”纪念馆,体悟“大包干”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初期的故事;走访老住户聆听“大包干”后首年丰收场景;走进田间地头,在当地农户指导下亲历粮食耕种......看完以小岗村改革故事为蓝本创作的情景剧后,实践团成员们主动亲身体验这一场景,并利用短视频的形式,以“一颗稻种”的独特视角记录了这段改革史。
“我们想把这些故事传播出去,除了利用线上短视频的方式,也结合绘画等专业特长带着孩子们手绘了‘我心中的改革’漫画。”左宗鹏介绍道,实践团成员带着彩笔和画纸在村子里随机询问、召集了12个孩子,为他们讲述了小岗村的改革故事,并细心指点绘画创作。
孩子们的笔法不够熟练,一开始,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们创作的内容。在实践团成员的引导下,孩子们勇敢地向家长们介绍了自己的绘画内容:“我画的是18位农民伯伯按下手印的那一刻,他们的手上还有分到的种子,准备回家种地。”两个小时的创作时间,诞生了15幅色彩缤纷的作品,实践团成员精心整理绘画作品、口述史料及老物件照片等,编撰成了《小岗精神》画册,交由当地留存。
随后的两天时间,实践团成员继续针对凤阳县第一二三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,考察了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状况,了解本地企业特色做法,积极同当地政府探讨如何通过文创产品研究开发、短视频制作等新颖方式,让小岗精神以更加贴近青年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,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“实践结束后,我们积极发挥专业优势,与当地企业持续对接合作,目前已为企业创作出产品外包装、手提袋、纸胶带等一系列设计作品,助力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左宗鹏说。
“在推进‘小田并大田’的过程中,如何保障农民权益,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”“在实施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阻碍,又是如何克服的呢”......
“我们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,通过多种方式充分讨论改革事项,做到政策解读到户、征询意愿到户、信息核对到户、签字确认到户。同时,村里将农户的田地出租给种植大户,村民不仅有租金收入,还能在自家土地上务工,增加收入,实现了增产又增效,让农民切实受益。”
近日,亳州学院“红色小喇叭”理论宣讲团走进乡村,与全国人大代表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委书记王绍南进行了一场面对面交流,听他讲述“小田并大田”政策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。
近年来,黄铺村积极推行“小田并大田”政策,通过整合零散的小块耕地,形成规模化、集约化的大田,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,实现了农田增量、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“三增”效果。
交流过程中,亳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以互动提问的方式,摸清了黄铺村的成功路,“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一些农业政策,这次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,才真正明白这些政策是如何改变农村面貌、促进农民增收的。这为我们后续的宣讲工作提供了最鲜活的案例”。
近年来,亳州学院组织“红色小喇叭”理论宣讲团走进多地,先调研学习,后开展宣讲,将党的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基层群众。今年7月以来,宣讲团成员围绕党的二十大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、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内容策划并开展了系列宣讲活动。
在黄铺村百姓大礼堂,经济管理系学生党员沙锦媛结合黄铺村实际,围绕乡村振兴、共同富裕等内容展开宣讲;在郎溪县涛城镇红星村党支部,美术系学生党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,重点解读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......除现场宣讲外,学生党员们还利用新媒体平台录制短视频,用“青”方式传播党的理论知识。
“未来,亳州学院将继续推动这一活动常态化开展,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宣讲党的理论中贡献青春力量。”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“这几年咱们大湾村慢慢的变好了,就是你们说的好政策,才有现在的好村子。”6月30日,在金寨县大湾村,三十名村民围坐在红军广场,认真倾听着大学生宣讲,当提及惠民政策时,不少村民应声点头,回应道。
这是蚌埠工商学院“红色路,青春行”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于6月29日至7月2日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幕。四天时间,该宣讲团深入安徽省博物院、金寨县大湾村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地,通过实地调研、理论宣讲和座谈研讨,缅怀革命先烈,体悟我省高水平发展生动实践。
“宣讲当天的惠民政策以及鲜活案例,是通过梳理前几天的调研成果而形成。”回忆调研路,宣讲团成员梁紫薇感触很深。在大湾村,他们与脱贫户陈泽申促膝长谈,10年间,这户人家从全家年收入不足3000元到搬进安置新区,依托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,年收入超5万元。在金寨县玉木耳种植基地与金寨县蝠牌茶旅茶叶园区,他们见证小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,体悟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内涵。
在红军广场宣讲当日,成员们将调研所得转化为宣讲素材,在田间地头、社区广场开展“微宣讲”活动,结合“大湾村脱贫账本”“玉木耳致富经”等鲜活案例,用“乡音土语”解读党的惠民政策,吸引众多村民驻足、聆听。
宣讲结束,一位老党员忍不住说道:“年轻人结合我们身边的变化讲理论,听得懂、记得住,党的政策就该这样‘飞入寻常百姓家’。”
走进黄铺村,整洁的村道、生机勃勃的农田,处处彰显着乡村振兴的成果。在与全国人大代表王绍南的交流中,我进一步探索了“小田并大田”政策。从最初的艰难推行,到如今实现规模化、机械化高效种植,这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的努力与担当。村民们以土地经营权入股,不仅有了稳定收入,还能在合作社务工,实现家门口就业。这一政策让我深刻认识到,好的政策不仅能盘活土地资源,更能改变农民生活。作为宣讲团成员,我深感责任重大,回去后要将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人,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。
在小岗村的五天实践,我用镜头记录下改革热土的变迁。从大包干纪念馆中的红手印、沈浩书记的工作笔记、当年农家情景思政课的演绎,到田间劳作的汗水、村民直播带货的笑脸,历史与当下在镜头中交织。
透过情景思政课《1978:十八个红手印》,我仿佛切身感受到他们改革的勇气,也见证了乡村振兴的新貌。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的碰撞,让我明白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。这次实践将激励我用专业所长,为民间传统文化焕新、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
参与“红色路,青春行——用‘青言青语’讲新时代‘安徽答卷’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这让我收获满满,内心被深深触动。我们用“乡音土语”进行理论宣讲的场景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当我们将党的惠民政策和创新理论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当地群众时,他们神情专注,不时赞叹,这也让我成就感十足。青年是推动党的理论落地的重要力量,我们有责任将党的关怀传遍每一个角落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生逢盛世,更应肩负起时代重任。我将牢记习的嘱托,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,投身强国建设,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绚丽篇章。
□蚌埠工商学院“红色路,青春行”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成员 王晨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