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抗战时期中国曾装备德国的装备效果怎么样?
来源:欧宝体育安卓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0-26 18:14:02

 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武器五花八门,有苏制武器、美制武器和德制武器等;抗战初期中国精锐部队的武器主要以德国武器为主;尤其是蒋介石嫡系部队,武器更是清一色的德国制造。

  中国与德国的武器贸易从晚清就开始了,蒋介石1928年取得对中国的统治地位之后,开始步入高潮。

  那个时期中德武器贸易,从政府层面来讲没什么政治因素,纯粹是各取所需,利益往来。

  蒋介石需要用德国武器和德国体制来装备、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,对付割据一方的军阀部队;而德国看中的,是中国钨矿砂。

  钨是战略金属,钨矿砂能提炼出大量的钨,它是制造钨合金钢的关键材料,制造枪炮子弹、坦克装甲、飞机核心部件和穿甲弹必不可少。

  但是钨矿砂非常稀有,欧洲只有世界总量的八分之一,还是在德国的潜在对手苏联。

  希特勒上台之后,企图称霸欧洲,恢复德国的军力,钨矿砂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。

  因此,双方议定用以货易货方式来进行贸易,德国武器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。

  1928年4月,国民政府派遣当时的军事委员会委员、后来军政部兵工署署长陈仪远赴欧洲考察,参观了意大利、瑞士、荷兰、瑞典等国的枪炮厂、飞机场等,最后敲定了德国为中国的武器进口国。

  陈仪在德期间,签订价值100万马克的军火购买合同,拉开了国民政府采购德制武器的序幕。

  1931年918事变爆发后,蒋介石有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危机感,加快了进口德制武器的步伐,中德两国签订了《中国农产品和德国工业品互换合同》。

  据史料记载,1932年,国民政府进口了总额为1200万马克的德制武器;到了1934年,增加到1400万马克。

  1936年,中国从德国进口的武器价值2300万马克;1937年德国向中国交付的军火,价值8200万马克。

  仅1936年、1937年这两年间,德国实际交付给国民政府的军火就超过1亿马克。

  德国《民族观察》驻远东记者当时就发出过这样的评论:“整师整师的(中国军队),从步枪、坦克到钢盔,都是由我们德国国防军相同使用着的德式军品装备起来的。”

 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;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阻止德国向南京政府出售武器。

  尤其是在当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,日军尝到了德制武器的厉害,这种念头更加强烈。

  希特勒当时的心情非常矛盾,一方面德国非常需要中国的战略矿产,一方面德国又非常迫切地需要拉拢日本加入其法西斯阵营。

  经过痛苦挣扎后,希特勒做出抉择,于1938年5月,宣布全面停止对中国的武器出口。

  M35型钢盔(中国在1936年以前,从德国进口了30余万顶M35钢盔)。

  口径为7.62毫米的毛瑟M1924型步枪(1934年中国从德国进口了10000支,后在取得原枪图纸及生产许可后,由巩县兵工厂大量仿制,1935年定兴为“二四式”步枪。)

  105毫米榴弹炮、20毫米高射炮、75毫米长程炮、37毫米平射炮,150毫米、70毫米要塞炮。88毫米半自动火炮、博福斯M1930鱼雷、快艇若干。

  仅仅是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5月德国停止对华军售,南京政府从德国进口了如下武器:飞机12架、105毫米榴弹炮36门、迫击炮800门、37毫米战防炮500门、13.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、MG42机枪10000挺、毛瑟步枪5000支、150毫米和105毫米炮弹3.6万发,迫击炮弹190万发,子弹1.6亿发。

  该炮由德国工程师开发设计,1930年在瑞典博福斯厂定型制造的德制武器。博福斯山炮放列全重800公斤,最大射程9150米,可分成8个部分用8匹马驮载,或4匹马挽曳。

  1930年下半年,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连和炮兵学校练习队分别获得6门新炮。1932年6月,兵工署制式兵器会议正式公开宣布采用博福斯山炮,截至1935年10月,前后总共购入了121门,其中炮兵第1、第2、第3、第5团每个团装备24门,剩下分配给部分中央嫡系部队师属炮兵营使用。

  再比如德国一号a型坦克,重量5.4吨;装备2挺7.92毫米车载通用机枪,装甲厚度6到13毫米,乘员两人,最高时速每小时37公里,还配有一部电台,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。

  南京政府不光是以德国武器为硬件武装中国军队,还以德国军事体制的软件来建立自己的国防体制。

  德国军事顾问赛克特顾问于1933年向蒋介石提出了著名的《陆军改革建议书》,他指出:

  中国军队规模已经很庞大,但是不是精兵。国民政府的第一个任务是组建一支训练有素、准备精良的现代化部队;当务之急是应先建立一支示范队伍、再逐步推广到全军,完成国军的现代化改造。

  这个建议为蒋介石采纳,次年(1934)年底,军事委员会制定了“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”。

  这些师都严格按照德国军事顾问的要求开始整编和接受新的训练,不过真正的完成轻武器换装的仅有第一批的部队。

  而这些部队的重武器以及第二批10个师所需轻武器装备,因存货不足没有完成。

  为了继续落实计划,1936年5月和1937年3月,南京政府又2次向德国下了订单,其中用于步兵部队的装备如下:

  步1亿3000万发(其中3000万发为钢心弹)、子弹盒600万套。

  这些订单大部分都在抗战全方面爆发前夕到货并拨给各调整师,但也有极少部分没有来得及交货。

  一个月后因为抗全方面爆发,第四批的10个师只调整完编制,武器装备无法更换。

  综上所述,原本计划的60个调整师,只有20个完成了调整,10个调整了二分之一,10个刚开始就夭折,后两批更是无果而终。

  其中又以第87/88/36三个师德制化程度最高,即人们耳熟能详、津津乐道的“德械师”;而“中央军校教导总队”,则是完全按德国步兵标准编装的。

  既然当时德国政府对军售态度积极,那么国民政府为啥不趁机大量进口,将军队全部德式化?答案只有一个:囊中羞涩。

  清朝灭亡之后,中国就进入了军阀割据时代,直到退出大陆,就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。

  多如牛毛的军阀在自己的统治区各自为政,控制着税收甚至发行货币的权力,中央政府根本无权过问。

  不仅如此,中央政府每年还要为消灭割据军阀进行连年不断的战争,花去大量的军费。

  分裂的中国和无休止的战争,让国民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,就没有财力去换钱购买武器,只能采用易货方式进口武器。

  当时在华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,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,中国要建立真正德国标准的陆军不现实的,中国的“国军六十个师的整军计划”只能纸上谈兵。

  因此,法肯豪森认为国军应先成为“轻装快速部队”:爆发战争时用列车来进行调兵,不依靠重炮、战车等重型装备,而是使用自动武器进行作战。

  比如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,炮兵第2、第3团奇袭日军机场(原浦西高尔夫球场改建),第1营的8门博福斯山炮在战斗中大显神威,以击毁敌机5架,大大震惊了日军,称此炮为“浦东神炮”。

  在八年抗战中,德国造的莱茵重炮参加了台儿庄战役、兰封战役、武汉会战、桂南会战、桂柳会战和滇西反攻等重大战役,足迹遍布大江南北。根据使用情况去看,莱茵重榴炮的射程让日本三八式150mm和大正四年式150mm榴弹炮都自叹不如。

 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,张治中率领的第5军,由87师、88师、中央教导团为骨干,他们全都是德械师。

  八一三淞沪会战打头阵的第九集团军,骨干为第三十六师、第八十七师、第八十八师,他们均系原国民政府警卫军,由德国顾问训练准备德国武器的精锐之师。

  正是因为得到了德国的持续军火供应,“淞沪会战”国军才保持了足够旺盛的斗志和足够大的火力与日军对抗三个月。

  1938年5月之后,德国中断了与中国的武器贸易,德式武器配件也同时中断,其影响也日渐式微。

  尽管如此,由于德国在战前协助中国建立军火生产体制、提供贷款、进口机器和模具、建立新型兵工厂与产能,中国得以自立生产足够的轻武器和弹药,对中国八年之久的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  当然,中德贸易是互惠互利,是平等的,不是希特勒的施舍,中国没有必要感恩纳粹。

  回忆这段七十年前的历史,再比较今日之世界,我们显而易见,没有国家的统一,就没有科学技术发展,没有生产力、没有经济基础;没有这些,军队现代化和国家安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返回列表
上一篇: 让教育链、人才链真正嵌入产业链、创新链
下一篇: 关于我国生态保护制度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?A国家只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定保护红线B国家应积极引进外来物种以丰富我国生物的多样性C应加大对地区的财
回到顶部